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选题价值 | 第7-8页 |
一、 为何选择喜仁龙 | 第7页 |
二、 为何选择喜仁龙研究下的沈周 | 第7-8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与范围 | 第8-9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8页 |
二、 研究范围 | 第8-9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目标 | 第9-10页 |
第一章 喜仁龙中国绘画史研究与《中国绘画:名家与原理》七卷 | 第10-17页 |
第一节 喜仁龙生平及其学术研究历程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喜仁龙的中国艺术研究 | 第12-15页 |
第三节 《中国绘画:名家与原理(七卷本)》(Chinese Painting: Leading Masters and Principles,1956—1958)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喜仁龙研究下的吴派及其创始人沈周 | 第17-26页 |
第一节 吴门画派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沈周 | 第19-26页 |
一、 对沈周生平轶事的描述 | 第19-20页 |
二、 对沈周的绘画生涯的论述 | 第20-21页 |
三、 对沈周作品的评述 | 第21-26页 |
(一) 《幽居图轴》(见附录二,图 1) | 第21-22页 |
(二) 《彷王渊花鸟图》轴 | 第22页 |
(三) 《九段锦图册》(见附录二,图 3A、3B) | 第22页 |
(四) 《仿倪瓒山水图》(见附录二,图 4) | 第22页 |
(五) 《庐山高图》(见附录二,图 5) | 第22-23页 |
(六) 仿黄鹤山樵笔法作《山水》轴(见附录二,图 6) | 第23页 |
(七) 《临戴进东山携妓图》轴(见附录二,图 7) | 第23页 |
(八) 《溪山渔艇图》轴(见附录二,图 8) | 第23-24页 |
(九) 《仿北苑山水图》轴(见附录二,图 9) | 第24页 |
(十) 《送吴文定公行图并题卷》(见附录二,图 10) | 第24-25页 |
(十一)《白云泉图卷》(见附录二,图 11) | 第25页 |
(十二)《支硎遇友图卷》(见附录二,图 12) | 第25页 |
(十三)《溪山高逸图卷》(见附录二,图 13) | 第25-26页 |
第三章 20 世纪 50 年代艺术史家论吴门画派与沈周 | 第26-30页 |
第一节 与喜仁龙《中国绘画:名家与原理》同时代的艺术史家及其作品 | 第26页 |
第二节 20 世纪 50 年代艺术史论作品中关于吴门画派和沈周的分析与研究 | 第26-28页 |
一、 王逊著《中国美术史讲义》中关于吴门画派和沈周的分析与研究 | 第26-27页 |
二、 李浴编著《中国美术史纲》中关于吴门画派和沈周的分析与研究 | 第27-28页 |
三、 阎丽川编著《中国美术史略》中关于吴门画派和沈周的分析与研究 | 第28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28-30页 |
一、 写作目的不同 | 第28页 |
二、 研究方法和参考材料不同 | 第28-29页 |
三、 参考文献的引用 | 第29页 |
四、 吴门画派的界定标准 | 第29页 |
五、 疑古 | 第29页 |
六、 图像的真伪鉴定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附录 | 第33-43页 |
附录一:喜仁龙《中国绘画:名家与原理(七卷本)》目录 | 第33-38页 |
附录二:喜仁龙提及的画作图表 | 第38-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