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三、 研究可行性分析 | 第15页 |
四、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第一节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 第17-21页 |
一、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历程的研究 | 第17-18页 |
二、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经验的研究 | 第18页 |
三、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研究 | 第18-20页 |
四、 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的研究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关于“四真”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一、 “四真”的主体 | 第21页 |
二、 “四真”的客体 | 第21-22页 |
三、 “四真”的内涵 | 第22页 |
四、 真学、真懂、真信与真用之间的关系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关于将高校思政教师与“四真”相结合的研究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核心概念及研究依据 | 第25-36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第25-32页 |
一、 科学发展观 | 第25-27页 |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 第27-28页 |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 第28-30页 |
四、 “四真” | 第30-32页 |
第二节 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四真”的必要性 | 第32-36页 |
一、 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四真” | 第32-33页 |
二、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四真” | 第33-34页 |
三、 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 第34-36页 |
第四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四真”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51页 |
第一节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四真”建设历程 | 第36-39页 |
一、 着重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36-37页 |
二、 提出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坚定信仰 | 第37-38页 |
三、 要求思政课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 第38页 |
四、 明确提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 第38-39页 |
第二节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四真”存在的问题 | 第39-46页 |
一、 不注重学习,学习时间较少 | 第41-42页 |
二、 科研水平不高,科研动机不明确 | 第42-45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 | 第45页 |
四、 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四真”的因素 | 第46-51页 |
一、 社会大环境因素 | 第46-47页 |
二、 高校小环境因素 | 第47-48页 |
三、 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因素 | 第48-51页 |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四真”的路径 | 第51-59页 |
第一节 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四真”的基本原则 | 第51-52页 |
一、 以人为本原则 | 第51页 |
二、 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 | 第51-52页 |
三、 激励为主原则 | 第52页 |
第二节 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四真”的路径 | 第52-59页 |
一、 统筹协调政府社会力量 | 第52-53页 |
二、 完善高校管理运行机制 | 第53-57页 |
三、 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自我发展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