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天然素材编织儿童的游戏空间--以藤材为例的中小型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探索 |
论文目录 | | 论文目录 | 第1-6
页 | 表目录 | 第6
页 | 图目录 | 第6-7
页 | 中文摘要 | 第7-8
页 | 英文摘要 | 第8-9
页 | 引言 听材料讲故事 | 第9-10
页 | 第一部分 导论 | 第10-14
页 | 第一章 国内中小型游乐设施的现状与概况 | 第10-14
页 | · 游乐设施及空间概况 | 第10-12
页 | · 游乐设施的游戏行为方式或主题 | 第10
页 | · 游乐设施适应的场所和环境 | 第10-11
页 | · 游乐设施使用的材料 | 第11
页 | · 游乐设施造型 | 第11-12
页 | · 综合分析 | 第12-14
页 | · 问题 | 第12
页 | · 游乐设施要素之间的联系 | 第12-14
页 | 第二部分 本论 | 第14-37
页 | 第二章 中小型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讨论与趋势预测 | 第14-22
页 | · 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原则 | 第14-15
页 | · 安全性与挑战性 | 第14
页 | · 趣味性与创造性 | 第14-15
页 | · 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的趋势 | 第15-22
页 | · 回归自然 | 第15-18
页 | (1)儿童游乐设施及其空间的建设不必追求过于现代化。 | 第15-16
页 | (2)应给儿童提供更多和自然接触的活动时间。 | 第16-17
页 | (3)可能性和限制条件 | 第17-18
页 | · 从人性化生态化的角度出发 | 第18-20
页 | (1)材质 | 第19
页 | (2)色彩 | 第19-20
页 | (3)造型 | 第20
页 | (4)设施的灵活性 | 第20
页 | · 互动式感知 | 第20-21
页 | · 群体性和合作性 | 第21-22
页 | 第三章 儿童游戏行为与儿童游乐设施——造型的可能性 | 第22-24
页 | · 从功能出发——游戏引导的儿童行为形成游戏设施造型的可能性 | 第22-24
页 | · 儿童的三个层面的游戏行为 | 第22-24
页 | · Sara Smilansky的理论 | 第22-23
页 | (1)练习游戏或功能游戏 | 第22
页 | (2)建构游戏 | 第22
页 | (3)象征游戏或戏剧游戏 | 第22
页 | (4)规则游戏 | 第22-23
页 | · 社会发展的观点 | 第23
页 | (1)无所事事的行为 | 第23
页 | (2)旁观行为 | 第23
页 | (3)单独游戏 | 第23
页 | (4)平行游戏 | 第23
页 | (5)联合游戏 | 第23
页 | (6)合作游戏 | 第23
页 | · 从动作发展的观点 | 第23-24
页 | · 分析总结 | 第24
页 | 第四章 自然化的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意义 | 第24-28
页 | · 游戏设施与环境和空间的融合——从人性化角度出发 | 第24-26
页 | · 物理层次的关怀 | 第24-25
页 | · 心理层次的关怀 | 第25
页 | · 社会层次的关怀 | 第25
页 | · 对细分人群的关怀 | 第25-26
页 | · 界面研究与AFFORDANCE | 第26-28
页 | 第五章 天然物与人工创造的完美结合——以藤材游乐设施为例 | 第28-35
页 | · 自然的概念对建立新的环境的作用 | 第28-29
页 | · 藤材的适应性及其设计 | 第29-33
页 | · 藤与藤材的基本属性 | 第29
页 | · 藤材料的加工方法及造型的可能性 | 第29-30
页 | · 质感问题 | 第30-33
页 | · 形式问题——因材质的特殊而导致有趣而独特的造型 | 第33-34
页 | · 材料自身形态导致的设计上的特殊形式 | 第33
页 | · 强度和结构引出的其他材料的结合 | 第33
页 | · 强度和结构引出的藤材本身的设计形式 | 第33-34
页 | · 造物之美 | 第34
页 | · 成本,制造周期,搬运 | 第34
页 | · 藤材游乐设施的适合场所 | 第34-35
页 | 第六章 设计实践—藤材游乐设施设计 | 第35-37
页 | · 创作的动机与造型方法 | 第35-36
页 | · 设计与互动的记录 | 第36-37
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37-39
页 | 第七章 总结、意义与展望 | 第37-39
页 | · 自然化的游乐设施的社会学及社会文化意义 | 第37-38
页 | · 对造物文化的积极作用 | 第38
页 | · 对工业设计的指导意义——人性化的探索 | 第38-39
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
页 | 致谢 | 第40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