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8
页 |
1 引言 | 第8-10
页 |
2 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发展成就及现实指导意义 | 第10-15
页 |
· 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发展成就 | 第10-13
页 |
· 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10-11
页 |
· 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成就 | 第11-13
页 |
· 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 第13-15
页 |
· 人与自然矛盾的最终可和解,为人们提供了树立战胜生态环境危机的信心 | 第13
页 |
·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为当代与未来建设生态城镇指明了发展要求和方向. | 第13
页 |
· “人类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为生态城镇发展生态经济提供 了理论本源 | 第13-14
页 |
· “人与自然的和谐”为衡量生态城镇的社会发展提供了环境伦理的 价值尺度 | 第14-15
页 |
3 生态小城镇环境建设现状调查 | 第15-18
页 |
·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15-16
页 |
· 研究设计 | 第15
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
页 |
· 样本生态小城镇基本情况描述与实证数据呈现 | 第16-18
页 |
· 情况描述 | 第16
页 |
· 数据呈现 | 第16-18
页 |
4 生态小城镇环境建设现状分析 | 第18-29
页 |
· 生态小城镇环境建设有利因素分析 | 第18-23
页 |
· 整体环境治理有了阶段性的成果 | 第18-19
页 |
· 自然与城市步入和谐发展的道路 | 第19-20
页 |
· 环境科学技术开始走向社会生活 | 第20-21
页 |
· 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在增强 | 第21-23
页 |
· 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行为在改善 | 第23
页 |
· 生态小城镇环境建设不足因素分析 | 第23-29
页 |
· 从整体心理来看,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还处在较低的伦理层次 | 第24-25
页 |
· 从概念所涵盖的行政区域看,生态城市与生态市含糊不清晰 | 第25-26
页 |
· 从政府行政部门来看,构建生态城镇没有明确化的具体内容 | 第26-27
页 |
· 从社区群体来看,环境行为积极参与性不高 | 第27
页 |
· 从居民个体来看,环境意识与责任没有内化 | 第27-29
页 |
5 生态小城镇环境建设对策研究 | 第29-39
页 |
· 环境行政措施 | 第29-31
页 |
· 组建专业乡镇级的基层行政职能部门 | 第29
页 |
· 整合、扩大环境部门的行政权力范围 | 第29-30
页 |
· 鼓励、培育民间性环境自治组织 | 第30-31
页 |
· 兼顾、统筹社会生态的共同进步 | 第31
页 |
· 生态法律规章 | 第31-33
页 |
· 立足全局,构建完善、合理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 | 第31-32
页 |
· 着眼现实,制定高效、便民的生态环境法规规章 | 第32-33
页 |
· 环境科学技术 | 第33-34
页 |
· 提高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经费,促进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改良创新 | 第33
页 |
· 引进国外先进环境科学技术与人才,促使国内环境技术跨越式发展 | 第33-34
页 |
· 发展生态经济 | 第34-36
页 |
·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发展生态产业 | 第34-35
页 |
· 建立生态城镇再生产、可循环经济补充机制 | 第35
页 |
· 实施生态投资参数措施,重视回收行业作用 | 第35-36
页 |
· 舆论宣传教育 | 第36-39
页 |
· 宣传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监督好保护生态环境的落实 | 第36-37
页 |
· 树立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养成好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 | 第37-38
页 |
· 发展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培养好优质的生态环境人才 | 第38-39
页 |
6 结束语 | 第39-40
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
页 |
致谢 | 第42-43
页 |
个人简介 | 第4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