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层状双氢氧化物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层状双氢氧化物及其衍生复合氧化 | 第14-18页 |
· 层状双氢氧化物的组成与结构 | 第14-16页 |
· 层状双氢氧化物的性质 | 第16页 |
· 层状双氢氧化物的衍生复合氧化物及其性质 | 第16-18页 |
· 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 第18-20页 |
· 共沉淀法 | 第18页 |
· 水热合成法 | 第18-19页 |
· 溶胶—凝胶法 | 第19页 |
· 离子交换法 | 第19-20页 |
· 微波辐射法 | 第20页 |
· 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应用 | 第20-24页 |
· 层状双氢氧化物在氧化还原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20页 |
· 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催化剂载体的应用 | 第20-21页 |
· 层状双氢氧化物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层状双氢氧化物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 | 第22页 |
· 层状双氢氧化物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应用 | 第22-24页 |
· 印染废水的现状 | 第24-25页 |
· 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25-26页 |
· 本论文的工作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28-40页 |
· 引言 | 第28-29页 |
· 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制备 | 第29-31页 |
· 实验原料 | 第29-30页 |
· 实验过程 | 第30-31页 |
· 表征手段 | 第31页 |
· 镁铝层状氢氧化物所对应衍生复合氧化物吸附性能的比较 | 第31-32页 |
· 实验原料 | 第31-32页 |
· 模拟染料废水的配制以及吸附实验过程 | 第32页 |
· 表征手段 | 第32页 |
·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比较 | 第32-38页 |
· 不同沉淀剂所制备层状双氢氧化物粒X射线衍射结果的比较 | 第32-33页 |
· 不同沉淀剂所制备层状双氢氧化物的热重分析 | 第33-35页 |
· 不同沉淀剂所制备层状双氢氧化物及其衍生复合氧化物比表面积的变化 | 第35页 |
· 不同沉淀剂所制备层状双氢氧化物透射电镜结果的比较 | 第35-36页 |
· 层状双氢氧化物吸附模拟废液前后X射线衍射结果的比较 | 第36-37页 |
· 两种层状双氢氧化物对应衍生复合氧化物吸附性能的比较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 第40-57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粉体的制备及其降解酸性红G的研究 | 第40-43页 |
· 实验原料 | 第40-41页 |
· 实验过程 | 第41-43页 |
· 表征手段 | 第43页 |
·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比较 | 第43-55页 |
· 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的X射线衍射结果及光学性能的比较 | 第43-45页 |
· 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的透射电镜结果及能谱分析 | 第45-47页 |
· 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的抗菌性能测试分析 | 第47页 |
· 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降解酸性红G的研究(光催化法) | 第47-51页 |
· 氧化锌/镁铝复合氧化物降解酸性红G的研究分析(暗吸附-光催化法) | 第51-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层状双氢氧化物还原前后性能比较 | 第57-69页 |
· 引言 | 第57页 |
· 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的还原 | 第57-58页 |
· 实验原料 | 第57页 |
· 实验过程 | 第57-58页 |
· 表征手段 | 第58页 |
·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比较 | 第58-67页 |
· 反应时间及还原液的浓度对层状双氢氧化物还原的影响 | 第58-63页 |
· 层状双氢氧化物还原前后X射线衍射结果的比较 | 第63-64页 |
· 层状双氢氧化物还原前后透射电镜结果的比较 | 第64-65页 |
· 层状双氢氧化物还原前后比表面积结果的比较 | 第65-66页 |
· 层状双氢氧化物结构变化对复合氧化物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硕士期间所撰写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