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十七年”时期的《绿洲》 | 第9-44页 |
第一节 特殊群体的诞生与“新文艺”模式的西部延展:《绿洲》创刊的历史语境 | 第9-17页 |
(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建 | 第9-11页 |
(二) 新疆兵团独特的社会构成 | 第11-13页 |
(三) 兵团创建之初的文艺发展状况 | 第13-17页 |
第二节 旋生旋灭:《绿洲》的试刊与停刊(1957 年1-3 期) | 第17-26页 |
(一) 新疆解放初期的文学刊物 | 第17页 |
(二) 张仲瀚:“要有生产精神食粮的绿洲” | 第17-19页 |
(三) 《绿洲》试刊与兵团作家队伍中的第一代 | 第19-22页 |
(四) 头题小说与“铸剑为犁” | 第22-23页 |
(五) 《绿洲》的停刊 | 第23-26页 |
第三节 “大跃进”变“东风”:《绿洲》第一次复刊(1959 年2 月—1961 年6 月) | 第26-43页 |
(一) 面向全国发行的《绿洲》 | 第26-30页 |
(二) 新英雄人物的塑造 | 第30-31页 |
(三) 洋雨早期的叙事诗 | 第31-34页 |
(四) 《援朝.阿克列姆》 | 第34-35页 |
(五) “跃进”声中的另一类讲述 | 第35-37页 |
(六) 对赵斌“以质胜量”的批判 | 第37-39页 |
(七) 对沈凯“牧场短调”的批判 | 第39-42页 |
(八) 《绿洲》的二度停刊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二章 “新时期前期”的《绿洲》 | 第44-77页 |
第一节 “复出”于“新城”:1981 年——1983 年的《绿洲》 | 第44-58页 |
(一) 石河子文艺圈的形成 | 第44-46页 |
(二) 石河子的《绿洲》(1981 年-1983 年) | 第46-51页 |
(三) “复出作家”的创作:陈艰的“真实观” | 第51-52页 |
(四) “爱情小说”与《美的畅想》 | 第52-55页 |
(五) “绿风”诗卷 | 第55-58页 |
第二节 重整旗鼓:1984 年——1989 年的《绿洲》 | 第58-76页 |
(一) 兵团文联体制的建立 | 第58-61页 |
(二) 兵团文联的《绿洲》 | 第61-63页 |
(三) “中国西部开发者文学” | 第63-66页 |
(四) “复出作家”的创作:朱定的“新闻眼” | 第66-69页 |
(五) 青年作者的培养与“三王一段” | 第69-72页 |
(六) 对“兵团文学”的讨论 | 第72-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三章 “新时期后期”的《绿洲》 | 第77-105页 |
第一节 开疆扩土:1990 年——1995 年的《绿洲》 | 第77-87页 |
(一) 孟丁山:政治家办刊 | 第77-79页 |
(二) 对《来自兵团内部报告》的批评 | 第79-81页 |
(三) 来自上层的“文化焦虑” | 第81-83页 |
(四) “绿洲之星” | 第83-84页 |
(五) “寻找自己的绿洲” | 第84-87页 |
第二节 打造“名刊”:1995 年——2000 年《绿洲》 | 第87-104页 |
(一) 虞翔鸣:荟萃名家提升品位 | 第87-89页 |
(二) 乡土意识的引进与青年小说家的培养 | 第89-93页 |
(三) 散文话语空间的多元化呈现 | 第93-98页 |
(四) 兵团知青的兵团叙事 | 第98-100页 |
(五) 兵团“土著”的兵团叙事 | 第100-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结语 | 第105-106页 |
注释 | 第106-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6页 |
附录 | 第116-119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