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对新疆兵团农九师的实证分析 |
论文目录 | | 1 导论 | 第10-17
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
页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2
页 | 1.3 有关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理论 | 第12-16
页 | 1.3.1 国外关于城市发展的研究 | 第12-14
页 | 1.3.2 对西方城市研究的简评 | 第14-15
页 | 1.3.3 我国对小城镇发展的研究 | 第15-16
页 | 1.4 相关理论简介 | 第16-17
页 | 1.4.1 不平衡发展理论 | 第16
页 | 1.4.2 增长极理论 | 第16-17
页 | 1.4.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
页 | 1.4.4 城市发展动力理论 | 第17
页 | 2 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 | 第17-25
页 | 2.1 小城镇及其发展模式界定 | 第17-19
页 | 2.1.1 小城镇概念 | 第17-18
页 | 2.1.2 小城镇发展模式概念的界定 | 第18-19
页 | 2.2 小城镇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1
页 | 2.2.1 区位因素 | 第19
页 | 2.2.2 资源因素 | 第19
页 | 2.2.3 区域经济因素 | 第19-20
页 | 2.2.4 历史传统因素 | 第20
页 | 2.2.5 制度因素 | 第20-21
页 | 2.2.6 技术因素 | 第21
页 | 2.3 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 | 第21-23
页 | 2.3.1 活动主体 | 第22
页 | 2.3.2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 | 第22-23
页 | 2.3.3 政府行为 | 第23
页 | 2.3.4 市场机制 | 第23
页 | 2.3.5 历史传统 | 第23
页 | · 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分类 | 第23-25
页 | 3 农九师小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 第25-31
页 | 3.1 自然地理及资源条件 | 第26-27
页 | 3.2 人口状况和社会文化环境 | 第27
页 | 3.3 经济发展状况 | 第27-28
页 | 3.4 体制因素 | 第28-31
页 | 3.4.1 管理体制 | 第29-30
页 | 3.4.2 兵团的地方政权特征 | 第30
页 | 3.4.3 职工的特殊身份 | 第30-31
页 | 3.4.4 生产组织及分配形式 | 第31
页 | 4 农九师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形成及演进 | 第31-44
页 | 4.1 农九师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形成及演进过程 | 第31-33
页 | 4.2 农九师小城镇发展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 | 第33-39
页 | 4.2.1 制度因素、技术进步是农九师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力 | 第33-36
页 | 4.2.2 区位因素、资源禀赋是农九师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基础 | 第36
页 | 4.2.3 区域经济状况是农九师小城镇发展模式形成的重要条件 | 第36-39
页 | 4.3 农九师模式的局限性及其演变的必然性 | 第39-44
页 | 4.3.1 所有制形式单一,产权结构混乱 | 第39-40
页 | 4.3.2 职工负担过重,生产成本拔高 | 第40
页 | 4.3.3 市场机制扭曲,商品流通低效 | 第40-41
页 | 4.3.4 城镇规模偏小,横向联系欠缺 | 第41-43
页 | · 小城镇规划不科学,体系不健全 | 第43
页 | 4.3.6 小城镇自我积累能力弱,投融资体制不健全 | 第43-44
页 | 5 农九师小城镇发展模式重构 | 第44-56
页 | 5.1 小城镇发展条件的变化 | 第44-47
页 | 5.1.1 小城镇总体布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 第44-45
页 | 5.1.2 小城镇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结构基本形成 | 第45
页 | 5.1.3 政府思想变化深刻,改革呼声日益高涨 | 第45-47
页 | 5.2 实施区域倾斜-协调发展模式 | 第47-51
页 | 5.2.1 模式特点 | 第47
页 | 5.2.2 模式实施的理由 | 第47-48
页 | 5.2.3 重点发展城镇的确定 | 第48-51
页 | 5.3 一个共同的发展模式——“参与主体多元化的个私经济促进型”模式 | 第51-55
页 | 5.3.1 模式的基本内容 | 第51
页 | 5.3.2 模式的运行机理 | 第51-54
页 | 5.3.3 模式的鲜明特色 | 第54-55
页 | 5.4 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 第55-56
页 | 6 问题与讨论 | 第56-57
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