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8
页 |
符号与缩略语 | 第8-10
页 |
摘要 | 第10-12
页 |
ABSTRACT | 第12-14
页 |
引言 | 第14-15
页 |
综述一 动物圆环病毒 | 第15-36
页 |
1 生物学特性 | 第16-21
页 |
· 宿主范围 | 第16-18
页 |
· 病毒分离与在细胞培养物上的生长 | 第18-19
页 |
· 血凝活性 | 第19
页 |
· 形态学与形态发生 | 第19-21
页 |
2 病毒的理化特性 | 第21-22
页 |
3 病毒的基因结构与表达 | 第22-28
页 |
4 病毒的蛋白与抗原 | 第28-31
页 |
5 基因组复制 | 第31-34
页 |
6 流行病学 | 第34-36
页 |
综述二 猪圆环病毒研究进展 | 第36-46
页 |
1 猪圆环病毒的感染特性 | 第37-38
页 |
2 病毒的基因结构与表达 | 第38-41
页 |
3 基因组的复制 | 第41-44
页 |
4 致病机理 | 第44-46
页 |
研究报告 | 第46-76
页 |
实验一 PCV2ORF1(REP)、ORF2(CAP)及截短ORF2的克隆与表达 | 第46-57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1
页 |
· 病毒、细胞、血清 | 第46-47
页 |
· 载体、酶、试剂 | 第47
页 |
· 主要仪器 | 第47
页 |
· 引物 | 第47-49
页 |
· 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9
页 |
· JXL株Rep与JXL株Cap的构建与诱导表达 | 第49-50
页 |
· pGEX-6P-1载体中截短ORF2(ΔCap)的克隆 | 第50-51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
页 |
· PCV2 ORF1、ORF2基因片段的PCR扩增 | 第51
页 |
· ORF1、ORF2PCR产物克隆到pMD18T | 第51
页 |
· pMD18T-ORF1、pMD18T-ORF2测序 | 第51-52
页 |
· pPROEX~(TM)HTb-ORF1、pPROEX~(TM)HTb-ORF2、pGEX-6p-1ΔCap的克隆 | 第52-55
页 |
3 讨论 | 第55-57
页 |
实验二 PCV2 ORF3、ORF4、ORF5、ORF6的克隆、表达及兔高免血清的制备 | 第57-76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3
页 |
· 引物 | 第57-58
页 |
· 模板、实验动物 | 第58
页 |
· PCV2 JXL株ORF3、ORF4、ORF5、ORF6的构建和诱导表达 | 第58-59
页 |
· 多克隆血清的制备 | 第59-62
页 |
· 兔免疫血清的活性检测 | 第62-63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0
页 |
· PCV2 ORF3、ORF4、ORF5、ORF6基因片段的PCR扩增 | 第63-64
页 |
· pMD18T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64-66
页 |
· pMD18T重组质粒的测序结果 | 第64-66
页 |
· pGEX-6p-1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66
页 |
· pGEX-6p-1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 | 第66
页 |
· 免疫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66-68
页 |
· 间接免疫荧光对病毒的检测 | 第68
页 |
· 免疫印迹实验对病毒的检测 | 第68
页 |
· PCV2 ORF3、ORF4、ORF5、ORF6基因功能分析 | 第68-70
页 |
3 讨论 | 第70-76
页 |
· 表达这些蛋白的目的和意义 | 第70
页 |
· 包涵体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 第70-71
页 |
· 兔免疫血清效价不高原因分析 | 第71-72
页 |
·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分析 | 第72-73
页 |
· 免疫印迹实验和超离病毒SDS-PAGE结果分析 | 第73-76
页 |
结论 | 第76-78
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
页 |
附录 | 第86-90
页 |
一、 溶液的配制 | 第86-89
页 |
二、 部分实验方法 | 第89-9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