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9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
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7
页 |
· 移动商务发展概况 | 第9-12
页 |
· 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发展概况 | 第12-15
页 |
· 移动即时通信(IM)业务发展 | 第15-17
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
页 |
·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17-19
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
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
页 |
· 研究框架 | 第19-20
页 |
· 主要创新 | 第20-21
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1-42
页 |
· 移动商务概念和应用分类 | 第21-23
页 |
· 消费者使用移动商务行为理论模型 | 第23-32
页 |
· 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 第23-24
页 |
·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 第24-25
页 |
· 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IDT) | 第25-26
页 |
·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 第26-29
页 |
· 整合性技术接受和使用理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 | 第29-31
页 |
· 其他理论 | 第31-32
页 |
· 移动商务用户行为影响因素 | 第32-37
页 |
· 移动商务自身特征 | 第32-34
页 |
· 用户对移动商务的感知 | 第34-36
页 |
· 用户的个性特征 | 第36-37
页 |
· 国内外研究特点 | 第37-39
页 |
· 研究定位 | 第39-42
页 |
· 研究理论基础 | 第39-40
页 |
· 研究角度 | 第40-42
页 |
第三章 研究模型构建 | 第42-53
页 |
· TAM 与IDT 整合模型 | 第42-43
页 |
· TAM 和IDT 整合模型的外部变量 | 第43-45
页 |
· 技术效用(Technology Utility) | 第43-44
页 |
· 网络外部性特征(Network Externality) | 第44
页 |
· 感知风险和信任 | 第44-45
页 |
· 研究变量及定义 | 第45-46
页 |
· 研究模型及假设 | 第46-47
页 |
· 变量操作化定义 | 第47-51
页 |
· 技术效用操作化定义 | 第47-48
页 |
· 相容性操作化定义 | 第48
页 |
· 感知风险操作化定义 | 第48-49
页 |
· 信任操作化定义 | 第49
页 |
· 网络外部性操作化定义 | 第49
页 |
· 感知有用性操作化定义 | 第49-50
页 |
· 感知易用性操作化定义 | 第50
页 |
· 态度操作化定义 | 第50-51
页 |
· 使用意向操作化定义 | 第51
页 |
·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 第51-53
页 |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第53-76
页 |
· 样本情况 | 第53-54
页 |
· 问卷的量表项目分析 | 第54-57
页 |
·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57-62
页 |
· 效度分析 | 第57-60
页 |
· 信度分析 | 第60-62
页 |
· 研究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第62
页 |
· 模型验证 | 第62-70
页 |
· 态度回归分析 | 第63-65
页 |
· 使用意向回归分析 | 第65-66
页 |
· 感知风险回归分析 | 第66-68
页 |
· 感知有用性回归分析 | 第68-69
页 |
· 感知易用性回归分析 | 第69-70
页 |
· 数据分析结论 | 第70-74
页 |
· 管理建议 | 第74-76
页 |
第五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 第76-78
页 |
· 研究总结 | 第76-77
页 |
· 研究限制与展望 | 第77-78
页 |
致谢 | 第78-79
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
页 |
附录 | 第87-90
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0-9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