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生态足迹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生态足迹模型的理论和方法 | 第18-27页 |
· 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思路 | 第18页 |
· 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 第18-19页 |
· 生态足迹模型指标体系的选取 | 第19-22页 |
· 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指标选取 | 第19-20页 |
·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 第20页 |
· 生态赤字/盈余 | 第20-21页 |
· 变化率和剪刀差 | 第21-22页 |
·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量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 生态足迹的计算 | 第22-23页 |
·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 第23-24页 |
· 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国家公顷法 | 第24-27页 |
· “国家公顷”的概念 | 第24-25页 |
· 国家公顷法中均衡因子的概念及确定 | 第25页 |
· 国家公顷法中产量因子的含义及确定 | 第25-27页 |
第3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足迹评价方法 | 第27-30页 |
·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的战略分析 | 第27-29页 |
· 青海省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 | 第27页 |
· 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的结构调整目标 | 第27-29页 |
· 规划战略效果的生态定量分析 | 第29-30页 |
第4章 青海省生态足迹的计算和分析 | 第30-39页 |
· 青海省背景分析 | 第30-33页 |
· 青海省的自然条件概况 | 第30-31页 |
· 青海省的社会经济环境 | 第31-32页 |
· 青海省土地利用现状 | 第32-33页 |
·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 第33-39页 |
· 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 第33-34页 |
· “国家公顷法”均衡因子的计算 | 第34-35页 |
· “国家公顷法”产量因子的计算 | 第35-36页 |
· 规划实施期(2000—2009 年)青海省生态足迹的核算 | 第36-37页 |
· 规划实施期(2000—2009 年)青海省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 | 第37-39页 |
第5章 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足迹评价 | 第39-63页 |
· 回顾性评价 | 第39-51页 |
· 规划实施期(2000—2009 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39-44页 |
· 青海省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成效定量分析和评价 | 第44-45页 |
· 规划实施期(2000—2009 年)生态赤字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 | 第45-50页 |
· 青海省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措施和建议 | 第50-51页 |
· 预测性评价 | 第51-63页 |
· 规划目标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的预测 | 第51-60页 |
·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确定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 第60-63页 |
第6章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期间的措施和建议 | 第63-66页 |
· 积极适应相关规划对青海省土地利用提出的新要求 | 第63-64页 |
·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引导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 | 第64-65页 |
· 积极探索和创新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调控政策 | 第65-66页 |
第7章 结论和讨论 | 第66-68页 |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 展望 | 第67页 |
· 研究的不足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