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
页 |
Abstract | 第7-12
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3
页 |
· 绵羊繁殖力研究的相关情况 | 第12-13
页 |
· 世界上的主要绵羊品种及部分产羔数 | 第12
页 |
· 绵羊高繁殖力的研究进展 | 第12
页 |
· 小尾寒羊的相关研究 | 第12-13
页 |
· 催乳素的相关研究 | 第13-19
页 |
· 催乳素的结构、功能及调控 | 第13-14
页 |
· 催乳素基因的克隆与结构 | 第14-16
页 |
· 催乳素基因的发育性表达 | 第16-17
页 |
· 催乳素基因的定位及多态性 | 第17-18
页 |
· 催乳素基因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 第18-19
页 |
· 主要实验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9-23
页 |
· Touchdown PCR | 第19-20
页 |
· SSCP | 第20-23
页 |
2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4
页 |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4
页 |
· 实验材料 | 第24-27
页 |
· 实验样本来源 | 第24
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
页 |
· 主要试剂 | 第24-25
页 |
· 溶液试剂配制 | 第25-27
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31
页 |
·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第27
页 |
· 血液DNA的提取 | 第27-28
页 |
· 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 第28
页 |
· 引物设计 | 第28-29
页 |
· PCR反应 | 第29-30
页 |
· 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SSCP分析 | 第30-31
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银染 | 第31
页 |
· 基因型的判定 | 第31
页 |
· 群体遗传学研究方法 | 第31-34
页 |
· 基因频率 | 第31-32
页 |
· 基因型频率 | 第32
页 |
· 群体杂合度(Heterozygosity,H) | 第32
页 |
· 多态信息含量(PIC) | 第32
页 |
· 基因位点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的检验 | 第32-33
页 |
· PRL基因与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关系的研究 | 第33-34
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4-46
页 |
· 基因组DNA抽提结果 | 第34
页 |
· PCR产物的扩增结果 | 第34-35
页 |
· SSCP多态性检测结果 | 第35-36
页 |
· 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克隆测序结果及其多态性分析 | 第36-38
页 |
· PRL基因DNA编码区及氨基酸的结果分析 | 第38-41
页 |
· 拼接PRL基因DNA编码区并进行氨基酸翻译 | 第38-40
页 |
· PRL基因氨基酸信号肤的确定 | 第40-41
页 |
· PRL基因编码区野生型和突变型的同源性分析 | 第41
页 |
· PRL基因在不同绵羊品种中的遗传多态性 | 第41-46
页 |
· PRL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析 | 第41-43
页 |
· PRL基因引物2扩增产物的遗传特异性分析 | 第43
页 |
· 湖羊的PRL基因5对引物的扩增产物的遗传特异性分析 | 第43-44
页 |
· Hardy-Weinberg平衡的检验 | 第44
页 |
· PRL基因引物2的PCR扩增产物不同基因型的小尾寒羊产羔数的最小二乘均值 | 第44-46
页 |
5 讨论 | 第46-55
页 |
· 影响PCR扩增反应的因素 | 第46-47
页 |
· 模板的质量 | 第46
页 |
· 引物的设计 | 第46
页 |
· PCR反应的温度 | 第46-47
页 |
· 镁离子的浓度 | 第47
页 |
· 影响SSCP检测的因素 | 第47-49
页 |
· PCR产物的质量 | 第47
页 |
· DNA片段中点突变的位置对SSCP的影响 | 第47
页 |
· PCR片段的长度 | 第47-48
页 |
·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成分 | 第48
页 |
· 上样缓冲液与变性 | 第48
页 |
· 电泳条件 | 第48-49
页 |
· 其它因素 | 第49
页 |
· SSCP结果的分析 | 第49
页 |
· PRL基因测序结果讨论 | 第49-52
页 |
· PRL基因的DNA编码区与氨基酸序列的分析讨论 | 第49-50
页 |
· 湖羊PRL基因的野生型与突变型与Soay绵羊的DNA同源性分析 | 第50
页 |
· 湖羊PRL基因的野生型和突变型与Soay绵羊的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 第50-51
页 |
· 绵羊PRL基因5个外显子的粗略定位 | 第51-52
页 |
· PRL基因群体遗传特性的讨论 | 第52-53
页 |
· SSCP检测结果对小尾寒羊产羔数影响的讨论 | 第53-55
页 |
6 结论 | 第55-56
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
页 |
致谢 | 第62-63
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