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林芝—加查段冰川泥石流危险度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5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质环境条件 | 第15-22页 | · 地形地貌 | 第15-17页 | · 地层岩性 | 第17-18页 | ·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18-19页 | · 气象和水文 | 第19-20页 | ·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1页 | · 人类活动特征 | 第21-22页 | 第3章 研究区冰川泥石流分布规律及形成机制 | 第22-33页 | · 研究区冰川泥石流灾害分布规律 | 第22-23页 | · 研究区冰川泥石流发育特征 | 第23-24页 | · 研究区冰川泥石流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敏感分析 | 第24-33页 | 第4章 研究区冰川泥石流危险度研究 | 第33-70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危险度评价数学方法的选择 | 第33-39页 | ·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 第34-35页 | · 模糊综合评判法(A.FUZZY) | 第35-36页 | · "灾害熵"法(ENTROPY) | 第36-37页 | · 可拓学(EXTENICS) | 第37-38页 | · 人工神经网络法(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简写为ANNS) | 第38-39页 | · 冰川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9-44页 | · 冰川泥石流危险度区划评价原则 | 第39页 | · 评价指标选取及筛选 | 第39-40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权重计算 | 第40-44页 | · 模糊综合评判对研究区冰川泥石流危险度评价 | 第44-57页 | · 模糊综合评判的理论基础 | 第45-48页 | · 建立模糊相关矩阵R | 第48-49页 | · 模糊综合评判 | 第49-55页 | · 研究区冰川泥石流危险度等级的分布图 | 第55-57页 | · 典型冰川泥石流沟危险度对模糊综合法评判检验 | 第57-70页 | · G9-9-8(G_(30))号沟泥石流沟分析评价 | 第57-64页 | · 空普沟(G8-25-2(G_3))泥石流分析评价 | 第64-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7
页 |
|
|
|
| |